找到相关内容11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谈僧伽共住的几项原则

    揭示的,它才是历久弥新,具有超然绝对的权威性的。中国的传统道场,常常是有“家法”而没有律法,有“人法”而没有佛法。尤其是在“大乘”的口号之下,似乎没有不能开缘行方便的,有些团体的主事者,甚至以他狭隘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5065881.html
  • 漫谈沙弥学行

    若畜,一极至三,听畜”,这是为了使沙弥能够受到良好的照顾及教育,不致因多畜而疏忽教导,不但误人子弟,又损害佛教。但是律中亦有开缘“为僧者,智慧高,福力殊胜,能教能养,可畜二个以上。”可是总不能因为如此,...

    德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0966388.html
  • 谏与议在僧团中的重要意义

    此生。戒条的繁琐、制度的严格令人生畏,难道六道的轮回就不令人生畏吗?佛教戒律中虽有随方毗尼,那毕竟是由于地域、众生根机等问题不得已开缘的,但佛教根本精神是绝对不能变的,因为那是佛法的根,一动可能佛教...

    广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0366780.html
  • 生活中的五戒(上)

    喝酒。  持不饮酒戒,除了不要喝酒之外,香烟、槟榔等,也要尽量戒除。最重要的是吗啡、安非他命、速赐康等毒品千万不要碰,如果因为重病非用麻醉剂、吗啡治疗不可,在医生处方下,那是允许的,这是戒律的开缘。 ...

    释悟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4967751.html
  • 中国历史注明佛教人物:道安

    ,当时虽然戒本未备,广律也只有竺佛念所译的十卷《鼻奈耶》,他认为戒是断三恶道的利剑,无论在家出家都应以戒为基础。他又以为持戒而只重形式也是片面的;也就是说,为了众生的利益,戒律是可以有“开缘”的。这与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1875552.html
  • 律慧

    成家,出家剃头染衣不只剩下过场了吗?这是目的不明白人的妄念--找不到职业就出家,--赚钱--结婚(回家)。这根本了脱不了生死,反更结业造罪,即是颠倒妄想。同时这种人并不知道日本僧人结婚的开缘是什么,还有...

    传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4079037.html
  •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

    里面也可以看出来,讲义里面都会有,更细致的戒相的解释,开缘里面都会有。所以要学,有的人不知道。所以很多戒相佛出于慈悲心都是有所开的。比如对于一个团体来说,大家都说不要碰钱嘛,如果都想着反正有关钱的事情都...

    佚名

    |结夏安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0581879447.html
  • 临终备览(六):断气后处理原则

    而言,即大乘广开方便、滥用开缘之实例。实则佛在世时,并无往生钱。《大藏经》亦未见记载,乃纯系中国人自创。若焚化往生钱,即可助亡者往生,佛陀于其父净饭王临终,即毋须告以念佛求生西方。且佛在世时,并无纸张,...

    慧律法师

    |临终备览|临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16145787897.html
  • 净空法师开示:陈晓旭的因果

    主持人:那地方老百姓就倒楣了。   老和尚:对,很容易去造。所以佛家对酒是严格的禁止。但是它开缘也很多。你譬如在中国医药,中药里面,用酒做药引,用酒做配方,那都是许可的。还有在饮食里面,用酒做佐料、...

    净空法师开示

    |因果|佛陀教育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3153891662.html
  • 母亲是驻世活佛

    之中,只有妄语戒有开缘。有开缘是说有开方便,开什么方便呢?就是说有必要时可说谎,有时老老实实没有说妄语反倒会害人,怎么说呢?譬如说人家婆媳之间争吵不已,婆婆媳妇争著向你哭诉。事过境迁之后,若她们都来问...

    净心法师

    |孝亲|母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2036532780.html